新闻
2024-11-08
看展 | 江南,不只是风景,还有吴冠中的“墨”法森林
江南,烟雨朦胧的水乡景致化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的“桃花源”,小桥、乌篷船、水网河滨、桃花青柳……则成为长于江南的吴冠中画笔下最为眷恋的故乡。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7岁进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27岁公费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2002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毕生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坚定地走“外师造化,但求大中华神韵”的艺术之路。
在法国留学时使用的学生证件
(来源: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
“艺术只能在纯真无私的心灵中诞生,只能在自己的土壤里发芽。”故乡的土壤成为吴冠中画意中“美”的诞生之地,水乡青草孕育了童年印象,亦成为吴冠中独特的绘画语言与绘画造型的重要载体。
《高桥》 2006年
吴冠中
中国美术馆藏
高桥是吴冠中儿时放学回家的必经之道,从桥上望着船帆顺河远去,成为他最早接触到的透视景象。多年后,萦绕心底的故土情怀促使他“引线条入油画,引块面入水墨”,高桥在他眼中不再仅是景色连接的桥,“它是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在展品《高桥》中,他用纤细的线条和浅淡的墨色勾出了小桥、流水的诗情意境,形式美与意境美和谐交融于这座弯弯的高桥。
《山村》2007年
吴冠中
中国美术馆藏
吴冠中在散文《大江南北》中写到他偏爱早春时分的江南村落,春水微绿,远山偏青,呈现着朦胧的半透明的冷灰色调,白墙黑瓦散落其中,分外醒目。展品《山村》色块纷飞,红、黄、绿的彩点代表了江南人家的活动、晾晒的衣裳,表现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生机。这些彩点亦成为他画作的特色之一。
《白皮松》1975年
吴冠中
中国美术馆藏
巴黎学艺期间,吴冠中醉心于印象派等流派作品的梦幻色彩和精妙造型,以及凸显的生命力之中。他的老师苏弗皮尔曾鼓励他:“从你们17世纪以前的传统根基上发出新枝来。” 回国后的吴冠中积极地践行着老师的赠言,努力将所学与传统融合。吴冠中说:“由于传统民族心理的熏陶,我爱绘画的意境;由于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爱好,我重视形象及形式本身的感染力。”
70年代时,他倾心于白皮松,爱其形象苍劲之美,爱其斑驳色块,称赞其为油画好题材。展品《白皮松》以仰视的角度将树木置为画面主体,明暗的色块、挺拔的树干展现出自然状态下植物的生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柏所寓意的风骨。
《绍兴河滨》1977年
吴冠中
中国美术馆藏
艺术创新探索之路迂回曲折,吴冠中时常感觉现世与理想的拉扯。在融汇东西的道路上,鲁迅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他曾在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说过腹背受敌,必须横站,格外吃力。我自己感到一直横站在中、西之间,古、今之间,但居然横站了五十年……”为更接近鲁迅,吴冠中多次前往绍兴写生,更住在鲁迅故居中,感受其力量与支撑。《绍兴河滨》一画,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流光岁月,水陆兼程,吴冠中一生在油画之路和水墨之河中交替前行,其作品盈溢着激情、诗意与深厚的乡土情怀,又兼具中西方艺术语言。“心接万象,神游万物”的自由创造支配着他的画笔,抽象的万物融近点、线、面,塑造出他独有的“美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