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新闻

2025-07-04

TA说成博丨青铜戈上刻蚕纹 这是古蜀人种桑养蚕的实证

     《诗经》有云:“蜎蜎者蠋,蒸在桑野。” 描绘的便是蚕虫于桑林间忙碌的景象。而在成都博物馆内,藏有一件珍贵的战国蚕纹铜戈,它出土于成都交通巷,其上铭刻的蚕形图象,便是古蜀“农桑立国” 的最佳见证。今日,就让我们借央视新闻客户端《文博日历》的视角,一同透过这件蚕纹铜戈,探寻古蜀那一段段被岁月尘封的桑蚕往事 。

——编者按

640.webp.png

霸气十足的兵器“青铜戈”

可可爱爱的小虫“蚕宝宝”

二者相遇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古蜀匠人“玩混搭”

于是,有了这件蚕纹铜戈

640.webp (1).png

01

青铜戈上刻蚕纹

古蜀人种桑养蚕的实证

“化干戈为玉帛”

戈是兵器,亦是战争的代名词

但这件蚕纹铜戈被古蜀匠人

造出了“新花样”

640.webp (2).png

蚕纹铜戈的戈身为长三角形

援部的正反两面

(注释:援部,即戈身的前半部分)

布满狰狞的兽面纹

霸气十足

而内部的正反两面却“画风突变”

(注释:内部,即和木柄连接的后半部分)

装饰方头圆眼、弓身蠕动的蚕纹图像

可可爱爱

兽面纹、蚕纹

二者竟在方寸青铜上共生

这件蚕纹铜戈纹饰繁复,无使用痕迹

应为礼器,而非实战器

640.webp (3).png

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蚕纹铜戈旁还展示出了内部蚕纹图像的示意图。


中国是世界蚕桑丝织的起源地

四川地区是最早开始养蚕育桑的地区之一

传说,大约在五千年前

蜀人的祖先、第一代古蜀国王“蚕丛”

就开始教导子民种桑养蚕

蚕纹铜戈上的蚕纹图像

实证了战国时期

蜀人种桑养蚕、从事纺织的历史

QQ图片20250707084729.png

此外

“蜀”字的甲骨文呈虫、蛇之形

《说文解字》中

释“蜀”为“葵中蚕也”

因此,“蜀”字本义即蚕

也可印证古蜀人种桑养蚕的悠远历史

640.webp (4).png

左为“蜀”字的甲骨文。


02

古蜀人种桑养蚕有多发达?

蚕市让你买买买!

在种桑养蚕这一领域

古蜀人

不仅“玩得早”,而且“玩得好”

甚至逐渐发展形成了

以桑蚕业为基础的蚕桑及相关器物的

贸易市场——蚕市

640.webp (5).png

明·《岁华纪胜图册之蚕市》(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成都蚕市起源于祈蚕福

每年春三月

新一年的耕作即将开始

蜀中百姓来到寺观中膜拜

以祈求一年蚕桑大吉

寺观周围逐渐发展成了

以买卖蚕桑物品为主的定期集市

晚唐时期,蚕市进一步发展

转变为百物贸易之地和市民的游乐之地

一些文人雅士也开始入住此地

      晚唐五代词人韦庄《怨王孙》中写道:“锦里蚕市,满街珠翠,千万红妆。玉蝉金雀,宝髻花簇鸣珰,绣衣长。”可见当时的蚕市不只是专门贸易蚕具、蚕种、蚕桑的地方,可谓百物汇聚、贸易毕集、歌舞宴饮游乐之地。

发展至宋代

逛蚕市已经成了宋代成都百姓的日常生活

开市时间长、地点多、活动多

除了购物外

还能宴饮、游赏、赏春、“淘好物”等

      宋代《五国故事》记载:“蜀中每春三月为蚕市,至时货易毕集,阛阓填委,蜀人称其繁盛。”

直至现在

成都仍在打造“十二月市”IP

做到月月有集市、市市不相复

    “十二月市”,指的是“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十二月桃符市”。

640.webp (6).png

成都“十二月市”新春祈福嘉年华活动现场。


03

从一片桑叶到一缕锦绣

凝结数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蚕桑丝织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包括

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

以及所用到的工具和织机

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等

其中也包括诞生于蜀地的蜀锦

640.webp (7).png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锦护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蜀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主要特点为

经纬比例恰当,图案清晰

色彩丰富,花型饱满,工艺精美

      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640.webp (8).png

蜀锦面料,图源: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从一片桑叶到一缕锦绣

从种桑养蚕到精美蜀锦

凝结了

数千年古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蚕纹铜戈

半刃寒光半缕丝

那是“蚕丛之国”的历史见证也是古蜀人“农桑安邦”的生存哲学

640.webp (9).png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文博日历》